這是一個可能有爭議的話題:中國汽車產業要不要擴大開放?
爭議之點一:認為在中國汽車產業比較弱小的時候,開放是必須的,開放是為了用市場換技術。而現在已發展到中國汽車產業與世界汽車強國并跑的階段,用市場換技術的必要性已很小,我國又是全球最大的和發展最快的汽車市場。因此,不應該擴大開放,甚至在講繼續開放的同時,實際上適當減少開放,給中國品牌汽車以最大的發展空間。
爭議之點二:美國政府做得太過分,不但在高端芯片上限制中國,甚至在動力電池這樣已經大批量生產的產品方面,也要限制中國。繼續開放的產業鏈風險在增加,為了產業鏈安全,不能擴大開放,甚至要實質上縮小開放。
雖然以上考慮有一定道理,但是筆者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應該擴大開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慮:
第一,擴大開放不會壓縮中國品牌汽車發展的空間。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品牌汽車相對弱小,擴大開放就意味著讓出更多市場,讓出更多利益。但是現在情況已經轉變,眾多中國品牌汽車已經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一是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所需要的新技術和供應鏈方面,可以基本不依賴于從國外轉讓技術,在利用國內資源方面,中國品牌汽車有地利的優勢。二是國際大公司的產品技術先進優勢已不再明顯,即便擴大外方股比,他也拿不出可以改變市場格局的產品。三是市場正在轉型,以質量為核心的品牌價值重要度明顯下降,國際大公司的品牌優勢在減弱,而新技術應用慢的缺點正在顯現。四是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已表現出新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對新技術敏感的優點,這些優點足以彌補基礎技術積累不夠的短板。這里特斯拉是個例外,它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新技術,以及新型用戶關系與大數據應用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但特斯拉在中國生產與銷售,也有帶動中國汽車新技術發展和抑制傳統國際品牌產品的好處。
另外,對于現有合資企業外方擴大股比的要求,即使從利益博弈的角度看,也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些外國品牌優勢明顯、經營良好的合資企業,賣方要求擴大股比,主要目的是多分利益,但并不能增加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同意其擴大股比,對合資的中方利益有損失,但對整體市場競爭格局基本沒有影響。而對于那些經營不好的合資企業,允許外方擴股甚至中方退出,則對中方有利,對整體無害。
第二,中國品牌走出去需要擴大開放。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中國去年汽車整車出口213.8萬輛,同比增加102%,居全球第三位。今年1至8月,汽車整車出口181.7萬輛,同比增加52.8%,今年全年汽車整車出口有可能升至全球第二位。由于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長期徘徊在100萬輛以下,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但自去年起,中國汽車整車出口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新能源汽車出口異軍突起,去年,純電動汽車出口達到54.5萬輛,混合動力達到8.6萬輛,是拉動出口的第一因素。今年1至8月,新能源汽車出口34萬輛,同比增加97%。二是中國制造水平普遍提高,正在由低端制造走向中高端制造,中國制造的質量水平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可。以上數據足以說明,走出去將成為中國汽車今后發展的最重要賽道。
因此,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中國汽車產業與世界汽車產業的合作與融合,應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的主要取向。這一方面的相關政策,除了前文提及的中國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外,還應該包括:一是在法規方面加強合作,中國應盡快加入1958協議;二是在汽車產品碳足跡(包括動力電池)計算方法方面,在信息數據安全方面,加強與國際合作;三是將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和獲取國際資源,納入國家外交政策考慮范圍。
第三,為了國家整體利益,中國汽車產業應該進一步開放。
當前國際形勢異常復雜,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準確而言,是針對中國的逆全球化浪潮。根本原因不是什么“人權”、“民主制度”,而是中國的和平崛起,危及美國的霸權地位。采用的手段也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孤立中國。
這是一場長期的斗爭,中國汽車產業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中國汽車產業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方針指導下發展壯大的,中國汽車產業與歐洲、日本、韓國,包括美國汽車產業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近來,各國汽車產業都表現出希望與中國汽車產業加強合作的意愿。真正希望把中國孤立起來的是美國政客,他們的目的是寧可犧牲歐洲、日本、韓國的利益,甚至部分美國汽車企業的利益,也要阻止中國崛起。因此,我們應該針鋒相對,不讓美國政客的企圖得逞。
總而言之,中國汽車產業已進入創新發展新階段,已不再需要過去行之有效的市場準入限制等保護措施,而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才是中國汽車產業現階段真正需要的。
【作者簡介】
知名汽車產業評論家,清華大學汽車專業研究生、工學碩士。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北汽集團總經理、北京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北京市人大代表。曾發表過近百篇汽車產業發展評論,F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