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新技術來源來劃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汽車產業可粗略分為兩個階段。先前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為主的階段,現在是以自主創新為主的發展新階段。
引進技術發展時代的主要特征是,技術水平低,資源短缺。政府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制定產業政策,對于產業準入和引進技術進行特許管理,對政府選定的企業給予傾斜,用公平換取效率。
創新發展時代的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社會的技術水平、制造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大提高。政府和行業的主要關注點應放在打造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
首先,企業要由制造型向創新型轉型。企業內部的機構設置、資源分配和運行機制都要轉變。對此,全行業都已經在轉變,無需過多擔心。唯一可能有所不足的是國有企業內部的人才激勵機制。雖然目前國有企業內部也已經有注重創新人才激勵的考慮,但普遍達不到社會上民營的創新型企業的程度,可能形成研究開發有成果 后而技術外流、人才外流,企業后續發展難以為繼的狀況。
其次,創新時代的標準體系也應相應轉型。在引進發展時代,行業的主要任務是把原先不會的高水平產品合格地生產出來供應社會。行業標準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國際經驗,參照國際標準制定國內標準,可稱之為“采標貫標”。標準的主要內容也聚焦在產品最終性能標準和制造過程中所需要的標準。而在創新發展時代,標準工作應該有很大的變化。一是內容有很大拓展,需要覆蓋技術創新和產品生產全過程。二是缺少現成的國際經驗,需要我們自己在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過程中總結提煉。三是時間要求高了,標準需要與技術、產品同步發展。
第三,創新時代的測試體系也應相應轉型。在引進發展時代,測試工作的任務主要是產品認證,保證產品性能達標和生產一致性。而在創新發展時代,測試工作的內容也大大拓展,試驗是創新之母,測試工作應包括創新全過程。而且同樣缺少國際經驗借鑒,需要自主創新測試技術與裝備。測試機構的數量也需要大大增加,在創新集聚的區域,需要建立以測試為主體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第四,創新時代需要產業鏈加強合作。在創新發展時代,由于新技術、新產品還不夠完善,因此,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加強合作,建立支持創新發展的新生態,以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進一步完善。雖然競爭是市場經濟永恒的主題,但在創新發展時代,也需要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先合作做大市場,再合理競爭。
第五,創新時代的政策環境。在創新發展時代,政府也應該管理創新,改變引進發展時代偏重效率的政策取向,轉向注重公平,給全社會提供公平發展、創新發展的機會。一是要確立技術中立的原則,給多種技術先以公平競爭走向成熟的機會。二是要鼓勵創新、包容試錯。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沙盒”管理,深圳市和北京市對于智能網聯汽車道路實驗的進一步放開,就是這個思路。三是要降低投資準入門檻,鼓勵產業間和企業間的技術融合。產能適度過剩是市場經濟的特征,在管理上應該給予包容。
最后,創新時代還需要有良好的輿論環境。不同技術路線發展中此起彼伏,創新型企業發展時快時慢,都是創新發展的正,F象。希望媒體給予包容而不是炒作的心態去報道。
【作者簡介】
知名汽車產業評論家,清華大學汽車專業研究生、工學碩士。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北汽集團總經理、北京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北京市人大代表。曾發表過近百篇汽車產業發展評論,F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