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于部分芯片價格暴跌的消息流傳很廣。有記者朋友問筆者,是否汽車芯片短缺已經緩解?因為不夠了解,所以專門問了博世中國的徐大全。因為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他在坊間很有名,去年,在被汽車整車廠家追供最緊急的時候,他還曾發出過“跳樓?還是不跳?”的調侃。
根據徐大全的判斷,今年的汽車芯片供應情況,可能比去年略有緩和,但不會有根本好轉,明年仍然會存在芯片短缺的問題。主要有三條:
一是汽車芯片需求增加是大趨勢。目前價格下跌的主要是消費類芯片。主要原因是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造成的全球經濟放緩。而從全球而言,汽車生產并未放緩,而迅速增加的汽車功能及新能源汽車需要更多的芯片,單車芯片需求量比過去可能要增加一到二倍左右。
二是供應汽車芯片的這幾家主要國際大公司,雖然各家有一定的車規芯片擴產規劃,但是因為廠房建設、設備定制和調試周期漫長,無法短時間內迅速提高產出。另外,對于大規模投入MCU等低算力芯片,芯片廠家也許存在一些擔憂: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變革在即,是否需求能否長期維持?同時,汽車芯片利潤一貫偏薄,對芯片廠家來說也許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投入。
三是雖然目前國內各界空前重視芯片問題,芯片企業數量迅速增加,但由于車規級芯片技術要求高、工藝復雜、良率低,產業生態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國內汽車芯片供應尚處于起步階段,短期無法彌補汽車市場的短缺。
為此筆者建議:
一是要堅定中國各界發展芯片的決心和信心。中國目前面臨芯片發展兩大趨勢疊加的大好時機。一方面是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芯片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逆轉和地緣政治沖突的原因,全球芯片生產供應形勢將產生巨大改變,中國芯片大部分由國際供應的情況必須扭轉。另外,中國目前發展芯片還有兩大有利條件:一是中國制造正在由低端走向中高端,擴大芯片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二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斷供高端芯片趨勢也很明顯,中國企業擴大國產芯片應用的趨勢不會被逆轉,不必擔心中國企業在國際芯片市場供應緩和以后,又去轉向國際市場。包括大部分外國大公司設在中國的生產企業,為了供應鏈安全,也會積極尋求芯片供應當地化。
同時,還建議業界特別要注重汽車芯片的生產。雖然汽車芯片技術較復雜,進入壁壘較高。但也有市場周期長、供應穩定的好處。比如最近的市場波動,就是消費類芯片,而非汽車芯片。
對于國際芯片產業流行的緊平衡觀點,也需要客觀分析。在需求增加和供應轉移國內兩大趨勢下,也許某些國際大公司關于產能放空的擔心是確實存在的,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現象不會發生在中國。
二是為了加快中國芯片產業發展,需要注重產業生態建設。目前,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在有關政府部門領導下參與開展兩項主要工作。一是制定汽車芯片標準體系,二是建立為全行業服務的車規級測試體系。希望業界積極參與。
在企業創新發展中,從生態角度加強上下游合作也非常重要。比如在車規級操作系統的發展中,就有中興通訊、芯馳和東軟睿馳的戰略合作;高端芯片設計的頭部企業地平線也提出了建立產業生態聯盟的倡議。希望這樣的生態合作更多一些,技術發展就會更快。對于同類產品競爭的“友商”,也希望成為真正的友商。因為中國汽車芯片發展空間廣大,遠沒有到“內卷”的時候。
另外,還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美國的芯片法案和最近針對中國關于EDA的限制,做得太過分了,嚴重背離他們所標榜的市場經濟原則。首先,我們應該發奮圖強,堅決把汽車芯片搞上去。我們要在政府指導下,加強和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把汽車芯片作為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主要戰場;其次,美國這樣做不可能阻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其結果是可能給我們造成些麻煩,但我們會因此走得更好、更堅定;第三,美國最好不要試圖在汽車產業方面和中國“切割”,美國汽車產業會因此而衰落。
二是有幾位涉及到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被審查,于是有媒體質疑,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方向是否正確?是否起到了推動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目的?對此筆者認為,建立國家引導大基金加速產業培育是完全正確的,作用是顯著的。對于芯片這樣的長周期產業,必須有國家引導基金的長期支持,短期的市場化基金是起不到這樣的作用的。個別貪腐問題屬于改進管理的范疇,不應否定大方向。
對于芯片產業,筆者剛剛進入,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說的不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知名汽車產業評論家,清華大學汽車專業研究生、工學碩士。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北汽集團總經理、北京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北京市人大代表。曾發表過近百篇汽車產業發展評論,F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