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中國更是一馬當先。同時,儲能產業也發展飛快。因此,鋰離子電池高歌猛進。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一是材料漲價過快過高。其中最突出的是鋰,現在中國市場碳酸鋰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二倍以上;二是受材料短缺影響,電池生產企業甚至整車生產企業都在向上游延伸,投資鋰礦及其他電池材料資源;三是鋰電池發展似乎尚未形成社會共識。有關礦山開采項目審批流程長,人造石墨、銅箔等能耗較高的材料發展仍受到限制,鋰電池仍不能通過鐵路運輸。所有這些,都是高速發展帶來的問題。關鍵是,全社會應該就鋰電池發展達成共識,把鋰電池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
一、鋰電池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
1、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對鋰電池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在頒獎詞中明確提到,人類從此進入了儲能社會。無論是從全球減碳的角度,還是從能源革命的角度,儲存能量的電池都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2、從新能源汽車角度看,鋰電池將長期作為汽車產品的主要動力源。使用石油能源的內燃機作為汽車產品的主要動力裝置,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當前汽車產品的動力正在由內燃機轉向電動力。展望未來,電動力將比內燃機動力有更長的生命力。這些都不大會有人懷疑。關鍵在于,將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動力源取代當前的鋰電池?如果有,鋰電池就可能成為工業產品中的匆匆過客。如果沒有,鋰電池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
筆者曾多次問汽車和電池行業的世界頂級專家一個問題,這就是鋰電池會不會成為汽車產品長期使用的主要動力源?得到的答案基本上一樣,是越來越像了。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有三個方面的分析:
一是當前的鋰電池作為汽車產品動力源,已沒有明顯短板。關于續駛里程、安全及冬季掉電問題,都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關于資源問題,也不會比先前的石油和貴金屬更難辦。
二是將來可能取代目前鋰電池的新技術,如固態電池,鈉電池,燃料電池,綜合從性能、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三方面分析,很難全面超過并取代目前的鋰電池。
三是汽車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需要建立長期穩定的生態。生態應該包括全產業鏈的各個方面,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各個方面。需要有資源可得、環境友好的生產生態,把性能價格比、投入產出比發揮到極致的制造流程,方便穩定的使用環境,以及產品再利用和資源充分回收使用的循環體系。這就是支柱產業與一般產業不同的地方,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因此可以預見,鋰電池可能在80%以上的汽車產品中,作為主要動力源,并且至少可以延續30到50年。鋰電池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
二、如何將鋰電池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
1、產業層面。
一是繼續全面提高各項性能。包括安全性能,冬季性能和針對細分市場的材料體系。還包括可以提高用戶體驗的快充及換電技術。
二是圍繞全產業鏈各方面提高制造水平。包括進一步擴大批量,提高良品率和產品一致性,降低成本。當前需要特別重視動力電池的可制造性和可回收性。全行業都要建立精益生產體系。
三是注重建設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生態。包括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為全行業服務的測試認證體系,尊重知識產權并建立合理的業內競爭體系。
對于電池制造企業乃至整車企業向上游材料方向發展,筆者存有疑慮。在當前產業高速發展的階段,確實資源協同性很重要。但是,到產業穩定發展階段,專業性的重要性就會凸顯。
2、政府層面。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鋰電池行業和石油化工行業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應適當安排大型國有企業進入上游材料行業,建設相對穩定的供應體系。
二是在注重環保和節能的同時,支持鋰電池行業發展。在礦山項目審批和高耗能項目審批方面,照顧到鋰電池行業高速發展的現狀,以及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行業發展對全社會的減碳貢獻。
三是將鋰電池材料資源的可得性,列入國際關系考慮的范疇。
四是支持鋰電池材料期貨市場的發展,爭取國際定價權。
五是進一步完善鋰電池回收體系建設,建立全面有效的回收體系,確保絕大部分老舊鋰電池可以回收、再利用和資源化。
六是加強對鋰電池材料價格的監管。
七是各地方政府要以城市為單位建設使用友好的充換電體系。包括做好充換電體系城市規劃,建立完善支持充換電發展的政策體系。
八是盡快解決鋰電池的鐵路運輸問題。
最后筆者聲明,絕無輕視固態電池、鈉電池和燃料電池技術的意思。在這些新型電池研究方面,我國已經或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并且有可能在產業化應用方面引領世界。我國已是電池的研究生產應用大國,并在當前鋰電池技術路線基礎上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我們應該“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繼續重視新型電池的研究和產業化。本文只是想強調,我國是鋰電池第一大國,有條件并且需要從戰略產業的角度發展好鋰電池產業。
【作者簡介】
知名汽車產業評論家,清華大學汽車專業研究生、工學碩士。曾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北汽集團總經理、北京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北京市人大代表。曾發表過近百篇汽車產業發展評論,F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